从交通控制技术角度讲,栏杆是限制道路使用者行为的强势设施,在其他交通控制措施失效时使用。所以,如果发现一个地区到处都是栏杆,那么首先应该研判的问题是,为什么其他交通控制措施会失效。是由于道路使用者的个人原因,还是道路自身存在规划和设计缺陷呢?
同时,作为一种在道路上使用的交通控制设施,栏杆需要科学有序设置,要考虑所有道路使用者的情况。在约束、引导和保护的同时,也要兼顾其可能引起的意外伤害和妨碍,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率。
在具体设置栏杆时,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:
1.之所以设置栏杆,是要阻拦什么?
栏杆的外观、材质和强度千差万别,前期投入的资金和日后维护的难度也不一样。而且传递给道路使用者的感受,带给路人与车辆的保护或伤害,更不一样。
如果主要是为了阻拦行人随意穿越马路,那么就要权衡在什么地点、多长距离内设置较合理。人的步行能力有限,选择走捷径是人的天性。阻挡行人的隔离措施,并不需要全线路设置,尤其不应在机动车道的路*设置,而是应配合路侧其他设施和绿植等,结合马路对面行人过街吸引点的抵达距离,在路侧选点设置栏杆。
换而言之,只需要让阻拦的长度和方向科学合理,行人就会觉得,还是选择附近的人行过街设施更划算。
通常情况下,重点关注的位置,是那些行人可能发生的行为会让司机措手不及的路段,比如在路口、公交车站、道路附近两侧,有大量行人吸引点,可以这样设置栏杆:
1)在行人步道接近路口两侧的延长线上设置栏杆,抑制走捷径时的斜穿;
2)若附近没有路口,需要让行人走远一些再过街,可以沿着引导线路的路侧设置;
3)若在公交车站,首先在车头前方的路侧和对应路段的路*进行提示与阻挡,避免行人突然跑过马路,形成“鬼探头”事故。
4)重点是考虑行人过街的目的和方式,要提供去马路对面目的地的醒目引导,以及过街方式的提示和警示,也要甄选可利用的路侧物(比如绿植),并结合机动车道的特征等。
总之,设置栏杆的逻辑是:首先,让行人轻松找到较安全、合理的过街方式;其次,即使行人铤而走险穿马路,也要迫使行人面向来车方向,能注意到交通状况。
那种在路*一拦了之的做法非常不科学,特别是当设置隔离后,还频繁发生莽撞的行人不按规则穿越马路的情况时,更要审视个中原因。而这种断点式、考虑行人步行能力的路侧设置栏杆方式,比全程路*设置栏杆要更节省费用,也会让用路体验和城市形象更好。
如果栏杆主要是阻挡汽车,那么就要考虑阻挡目的是什么。有以下两种情况:
1)如果是要防止车辆因操作失误而冲入,要针对车型、车速条件等,设置有防撞等级的护栏。特别是高密度行人和与机动车容易出现严重冲突的地点。
2)如果仅仅为了阻挡车辆掉头、驶入逆行等,并不一定要使用栏杆,因为其目的主要是阻断和震慑故意违章行为,通过驾驶感受的强烈变化,干预驾驶行为。因此,可使用标线、突起道钉、隆声带、粗糙路面、缘石、垄坡、矮护栏,甚至监控录像。可以根据投入产出、流量特征等选择,有些措施对非机动车也很有效